教授头像

姓名:张立业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研究领域:智能交通

研究兴趣:交通智能感知和安全预警、自主航行与船岸协同、自主交通系统仿真与测试等

电子邮箱:zhangly@sdust.edu.cn

办公室:山东省青岛市前湾港路579号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工程实训大楼19楼

News! 研究生招生:有2名研究生调剂名额,欢迎联系(2025-4-6日)

调剂专业:计算机、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

个人简介

出生于 1981/11,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交通规划与管理专业,国家公派美国佛罗里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前新加坡科学院高性能计算研究所(IHPC)科学家,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智慧交通方面的研究,专注于交通智能感知与安全预警、自主航行及船岸协同、自主交通系统仿真与测试等方向的研究。

在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其中一作/通讯SCI收录论文40余篇(热点论文 3 篇),主持新加坡德国联合攻关项目、新加坡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新加坡港口局创新研发、青岛航标处委托研发等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超过5000余万元,研究被亚洲新闻等报道,成果被用于新加坡的交通管控。现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技术委员会委员,为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s A、B,C, D,E 等10余个SCI国际期刊的同行评审专家。

一、工作经历

  • 2021.05–至今,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023.10–至今,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交通局副局长(挂职)
  • 2016.08–2021.05,新加坡科学院高性能计算研究所(IHPC),研究员
  • 2014.11–2016.07,新加坡国立大学, 海运交通研究中心,研究员
  • 2012.09–2014.10,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助理研究员
  • 2006.07–2010.10,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讲师

二、教育经历

  • 2010.09–2014.09 同济大学(佛罗里达大学联合培养),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学位
  • 2003.09–2006.06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学位
  • 1999.09–2003.06 长沙理工大学,工程管理,本科学位

三、部分项目经历

  1. 面向近海航道非合作小目标的空基多传感协同感知关键技术研究,2024-2025,主持
  2. 智慧航道前端信息感知核心算法研究及装备研发,2023-2024,主持
  3. 近岸航道内非合作小目标船舶航行碰撞安全预警算法研究及应用,2023-2024,主持
  4. 近海航道船舶航行态势全息感知与航道数字孪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22-2023,主持
  5. 新加坡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新加坡综合交通仿真与优化-慢行交通,主持
  6. 新加坡港口局创新研发项目,海运交通仿真与安全评估系统研发,主持
  7. 新加坡德国国际合作项目,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海运交通建模及海运排放优化,主持
  8. 新加坡港口局创新研发项目,海运交通碰撞风险人工智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技术负责人
  9. 日本富士通、新加坡科技局,港口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关键技术,技术负责人

四、部分学术论文

[1] Multi-scale Accurate Ship Detection Network Driven by Multi-Attention Fusion for Complex Maritime Backgrounds,IEEE Sensors Journal,2024 (通讯,中科院2区)

[2] Selfish or cooperative?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ships during an overtaking process from the spatiotemporal perspective, Ocean Engineering,2024 (一作,中科院2区)

[3] Deployment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ies for Effective Traffic Monitoring, Remote Sensing,2023 (通讯,中科院2区)

[4] Concurrent Processing Cluster Design to Empower Simultaneous Prediction for Hundreds of Vessels’ Trajectories in Near Real-tim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2022 (通讯,SCI,中科院1区)

[5] Spatiotemporal evolving patterns of bike-share mobility network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land-use condi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VID-19 outbreak,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22 (通讯,中科院2区)

[6] Measur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Bike-sharing Syste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2022 (通讯,中科院2区)

[7] Three-way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 to conflict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using probabilistic rough set over two universes, Information Science, 2020(共同一作, 中科院1区)

[8] Big Data Driven Vessel Trajectory and Navigating State Prediction with Adaptive Learning, Motion Modeling and Particle Filtering Technique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20 (通讯,中科院1区

[9] Traffic Pattern Mining and Forecasting Technologies in Maritime Traffic Service Network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19中科院1区

[10] Big AIS Data Based Spatial-Temporal Analyses of Ship Traffic in Port Water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19 (一作,中科院1区)

[11] Where are public bikes? The decline of dockless bike-sharing supply in Singapore and its resulting impact on ridership activiti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2021 (通讯,中科院2区

[12] A spatiotemporal dynamic analyses approach for dockless bike-share system,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21 (通讯,中科院1区)

[13] A Novel Ship Trajectory Reconstruction Approach Using AIS Data. Ocean Engineering,2018 (一作,中科院2区)

[14] Probabilistic ship domain with applications to ship collision risk assessment. Ocean Engineering, 2019 (一作,中科院2区)

[15] Response to the discussion by Montewka Jaku, Gil Mateusz and Wróbel Krzysztof on the article by Zhang & Meng entitled “probabilistic ship domain with applications to ship collision risk assessment”. Ocean Engineering,2020 (一作,中科院2区)

五、研究生培养

  1.  研究生培养

博士:每年招收1~2名(计算机、安全工程)

硕士:每年招收4~6名硕士生,学生获得充分培养,团队硕士生普遍发表至少一篇中科院2区SCI期刊论文

(2025界毕业生有2名获得国家奖学金,其它全部为一级奖学金,两名学生读博)。

国际交流:课题组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科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有深入的科研合作,形成了联合培养机制,学生出国交流便利。

科研锻炼:课题组科研项目充足,研究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研究,充分培养软件、硬件等开发能力。

硕士研究生

研三

李中正

硕士研究生

成果:1篇中科院一区sci论文,2篇中科院二区,1项发明专利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IF 10.5,一区

文天润

硕士研究生

成果:一篇中科院一区SCI论文,1项发明专利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IF 8.3,一区

谷可旺

硕士研究生

成果:1篇中科院二区SCI,1篇一区小修,1项发明专利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IF 4.8,二区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IF 9.4(小修)一区TOP

杜启慧

硕士研究生

成果:1篇中科院二区SCI ,发明专利1项

Ocean Engineering, IF 4.6,二区TOP

李居孔

硕士研究生

成果:1篇SCI论文,1项发明专利

Case Studies on Transport Policy,IF 2.4

赵丰磊

硕士研究生

Ocean Engineering, IF 4.6,二区TOP

成果:Analysis of Ship Traffic Conflicts and Their Severity under Different Spatial Conditions in Busy Waters: A Case Study of Qingdao Port

孙晓宇

硕士研究生

IEEE Sensors Journal, IF 4.3,二区

成果:Boundary Enhancement-Driven Accurate Semantic Segmentation Networks for Unmanned Surface Vessels in Complex Marine Environments

李乐恒

硕士研究生

成果:一区小修

其它>>

博士研究生

马志成

博士研究生

成果:Understanding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Cross Encounter Behaviour of ships Based o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Data.2024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博士后

工程师

构架师

网络安全、C++、Java;Linux开发(从业时间>20年)。

软硬件工程师

Python、C++、Java; 无人系统、ROS开发、海事雷达等。

教师

实验室环境

本实验室位于学校实训大楼,占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拥有一流的研究设施和设备。实验室分为实验区、老师办公区以及学生办公区四个主要功能区域。

主要设备

实验室配备了一系列一流的研究设备,包括但不限于:

这些先进设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使团队能够进行从材料制备、器件集成到数据分析的全流程研究,保持在交通工程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

研究介绍

我们的研究团队专注于智慧交通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致力于构建更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未来交通体系。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交通智能感知和安全预警

交通智能感知和安全预警

我们团队在交通智能感知与安全预警领域开展创新研究,致力于构建"实时感知-智能分析-主动预警"的全链条安全防控体系。

  • 风险预警
  • 目标追踪-轨迹断联
  • 小目标船舶感知
自主航向与船岸协同

自主航行与船岸协同

随着智能航运时代的到来,我们团队在自主航行与船岸协同领域开展前沿研究,致力于构建"智能船舶-智慧航道-岸基中心"三位一体的新一代航运系统。

  • 第一代--前端感知装备
  • 第二代--前端感知装备
  • 第三代--前端感知装备
自主交通系统仿真与测试

自主交通系统仿真与测试

随着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团队建立了国内领先的自主交通系统仿真与测试平台,为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系统提供全方位的研发验证环境。

  • 智慧航道仿真及数据分析平台
  • 海图中间件

研究成果

近四年来,我们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合作伙伴

我们与国内外多家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新闻动态

新设备引进
2024年11月
实验室引进一批新设备

我们实验室近日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该设备将大幅提升团队在交通领域的研发能力,为未来开展更前沿的研究提供硬件保障。

阅读更多
建立合作
2024年10月18日
签约!研究院揭牌!

山东科技大学与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共建智慧航道研究院签约仪式在我校举行山东科技大学校长曾庆田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主任杨哲出席活动并为智慧航道研究院揭牌

阅读更多
出海实验
2024年6月10日
实验室基于某项研究出海试验

本次试验主要针对多传感器融合问题,通过实地测试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并采集了关键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技术,推动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

阅读更多
智慧航道研究中心正式建立
2024年10月
智慧航道研究中心正式建立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下,智慧航道研究中心于近日正式成立!该中心将聚焦智能航运、航道大数据、无人船舶等前沿领域,致力于推动水上交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中心依托山东科技大学,智慧交通的科研优势,整合多方资源,未来将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行业标准制定及产学研合作,为智慧水运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

阅读更多

加入我们

为什么选择我们

我们实验室提供一流的研究环境和设备,拥有多元化的合作网络,鼓励创新思维和跨学科交流。加入我们,您将有机会:

  • 参与青岛科研项目,与技术人才合作
  • 使用先进实验设备和技术平台
  • 获得充分的学术指导和职业发展支持
  • 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
  • 与智慧交通企业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招募岗位

博士后研究员

薪资:30~50万年薪

研究方向:计算机、自动化、交通运输等

要求:

  • 申请者需从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并具备一定的科研产出
  • 在知名期刊发表过高水平研究论文
  •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交通无人系统、安全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

要求:

  • 计算机、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 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熟悉计算机技术
  • 在知名期刊发表过高水平研究论文
  •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有相关研究经验者优先考虑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智能交通、交通无人系统、交通规划与控制等

要求:

  •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交通数据分析
  • 有良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对编程感兴趣
  • 有编程经验或电子设计经验者优先

申请流程

  1. 准备个人简历、研究计划、代表性论文及成果
  2. 发送申请材料至:liyezn@outlook.com
  3. 通过初选的申请人将被邀请参加面试
  4. 面试通过后确定录用意向并办理入学手续